活動資訊
「敢創.藝術營」中學組-視覺藝術工作坊
2月22日
《土地「供」》
希望擴闊大使對生活的想像,藝術同樣是開拓想像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得來不易的農產品,鼓勵思考發展與保育兩者的關係,及如何從中取得平衡。
工作坊將分為兩部份 : 第一節為課程簡介及有關主題介紹,第二節為網上藝術工作坊—《在地取材》。
- 平面創作:《畫線練習》教導大使只利用線條繪畫,繪畫對象為自己選購的本地農產品,訓練大使的觀察及想像能力,加深對本地農產品的認識。
- 立體創作:《食物雕塑家》教導大使利用自己選購的本地農產品進行雕塑創作,並訓練大使對於立體造型及三維空間的意識,加深他們對本地農產品的認識。
- 升級再造:《DIY環保酵素》教導大使使用天然材料:剩食(如進行立體創作時的果皮)、糖及水等,製作環保酵素,使大使多思考不同事物的可能性,以及提升他們的環保意識。
導師介紹 |
|
陳佩玲 Peggy Chan
畢業於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文學士(純藝術)。現居香港,工作室在牛棚藝術村內。作品以裝置、攝影、繪畫等多媒介來創作,多以日常生活體驗與想像為題,表達自身、城市及自然三者之關係。近年以古老的顯影方法(藍曬印相法),利用陽光和時間創作,把城市風景再次構想。其作品曾於巴黎、韓國、香港、澳門及北京等地展出,作品部份被私人收藏。 |
|
吳家俊 Ng Ka Chun
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作品多以雕塑或裝置的方式,呈現現成物的重塑再造,並藉著動手實踐回應空間與物件的本質。他曾參與校園計劃包括「社區傢俬—公共廢物再造計劃」(1a空間,2011年)及「年度藝術家駐校計劃」(香港兆基創意書院,2015年),帶領學生深入社會場景,從融合工藝和產品設計的角度出發,重新想像公物的形態及可能性。
2013年,吳家俊搬到元朗八鄉居住,驅使他創作更多探討城鄉發展的作品。同年與本地藝術家鍾惠恩成立藝術單位MUDWORK,以造物作為方法,參與多個本地社區及藝術教育計劃:「土炮遊樂場」(土炮遊樂場,2017年)、「W 遊樂場」(香港視覺藝術中心,2017年)及「樓梯上種一盆鳥語花香」(香港藝術館,2017年)等。 |
|
王永棠 Wong Wing Tong
畢業於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與香港藝術學院合辦文學士 (純藝術),作品以繪畫為主,以它反映那緩慢的過程的特性與時代節奏的對立空間中,思考藝術品本身,實踐自我的想法、生活、信念以及本我的探討。
2011年,有幸擔任威尼斯雙年展的藝術家助理,把不同的藝術活動經驗分享於社區。現正參與不同的社區藝術計劃,如組織「織織團」,實現以手藝連結婦女和社區生產意識,尋找和推動本土創意經濟。
現擔任PlayDepot 藝術計劃主任,與不同藝術團體合作,硏習遊樂場的可能性。 |
|
余榮基 Rik Yu
「藝術是什麼?就是麵包以外的食糧。」
余榮基2008年畢業於倫敦金士頓大學建築系;2014年畢業於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與香港藝術學院合辦的藝術學士課程,主修繪畫;2015年獲教育局頒授自資專上教育基金獎學金。現任香港兆基創意書院空間研習導師。
2012年與同伴創立學生青年自資刊物《頂理》,以文字及藝術關心社區。余氏近年積極參與當代藝術項目,包括:第二屆空城藝術節 (2016)、賽馬會社區藝術雙年展 (2015)及深水埗藝遊區延伸展覽《Zero Out 零 • 感》(2015)等。
余氏喜歡探索不同媒介創作的可塑性,把每一件作品都視為硏習,其創作由平面到立體,包括行為和公共藝術,現時主要創作媒介為繪畫。 |